三明医改医保资金模式的核心在于通过“总额包干、结余留用”机制,将医保基金从被动支付转为主动管理,推动医疗机构从“治病为中心”转向“健康为中心”。 其创新性体现在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及慢性病防控的深度融合,实现了医疗费用增速放缓、基层诊疗量提升、群众健康水平改善的多赢局面。
-
医保打包支付激发内生动力
三明市将医保基金按年度、按县域打包给紧密型医共体,明确结余资金可用于健康促进或绩效分配。这一机制倒逼医院主动控费、预防疾病,例如2023年全市医保包干结余超1.3亿元,6个县区结余超千万,资金利用率显著提升。 -
多元复合支付方式规范诊疗行为
以C-DRG(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为主,辅以按病种、床日付费等,实现“同病同治同价”。例如855个病种组覆盖二级以上医院62.88%出院病例,患者自付部分透明化,过度医疗现象减少,年节约费用超千万元。 -
医防融合强化慢性病管理
医保资金向基层倾斜,支持村卫生所免费提供39种慢性病基本药物,二级医院设便民门诊。通过早干预、早治疗,高血压等6类慢性病住院率下降,居民健康寿命延长,基层诊疗量占比提升至25.9%。 -
“三医联动”挤压药耗虚高价格
依托全国15省“三明联盟”联合限价采购,动态调整药品目录,年节约药耗支出超1300万元。同步改革医疗服务价格,增设药事服务费,确保医院收入来源从药品转向技术服务。
三明模式证明,医保资金不仅是支付工具,更是撬动医疗体系转型的杠杆。其经验已在全国推广,但需结合地方实际动态调整,例如探索“钱随人走”的个性化健康管理,进一步强化医保对医疗行为的引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