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是精神疾病高发的季节,主要与气候多变、生物钟紊乱、环境刺激及心理压力增加等因素密切相关。日照时间延长、气温波动、花粉过敏等季节性变化,可能干扰人体内分泌和神经系统平衡,诱发或加重抑郁、焦虑等精神问题。
-
气候与生理影响
春季气温忽高忽低、气压不稳,易导致人体生理功能紊乱,引发头痛、胸闷等不适,间接加重情绪波动。日照时间延长会扰乱褪黑激素分泌,影响睡眠质量,而睡眠不足是精神疾病的重要诱因之一。 -
生物节律与激素变化
春季紫外线增强,体内褪黑激素水平下降,可能导致躁动或情绪亢奋;垂体-性腺轴等内分泌系统的季节性调整,可能进一步影响情绪稳定性,尤其对已有精神病史的人群更为敏感。 -
环境与心理压力
春季花粉等过敏原增多,过敏反应可能加剧焦虑症状。新年工作目标设定、学业压力等心理负担集中,若目标过高易引发自卑、悲观等负面情绪,增加精神疾病风险。
提示:春季需关注情绪变化,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可帮助调节生物钟,必要时及时寻求专业心理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