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不张在中医理论中被称为“肺痿”,其核心病机为肺热津伤或肺气虚冷,临床以咳吐浊唾涎沫为特征,属慢性虚损性疾患。中医认为肺痿多由久病损肺、误治津伤或痰瘀阻滞所致,治疗需分虚实寒热辨证施治。
-
病因病机
肺痿的成因主要包括燥热伤肺、久咳耗气、津液亏损或寒饮内停。热证多因外感热邪或阴虚火旺灼伤肺津;寒证则因阳气不足,气不化津,形成虚寒性肺痿。痰浊、瘀血阻滞肺络亦可加重病情。 -
辨证分型
- 虚热型:表现为干咳少痰、痰中带血、口干咽燥,舌红少苔,治宜滋阴清热,常用沙参麦冬汤加减。
- 虚寒型:多见咳吐涎沫、形寒肢冷、气短乏力,舌淡苔白,方选甘草干姜汤温肺益气。
- 痰瘀互结型:兼见胸痛、痰黏难咯,舌黯有瘀斑,需活血化痰,如血府逐瘀汤合瓜蒌薤白半夏汤。
-
治疗原则
中医强调“补肺生津”为基础,虚热者润燥清热,虚寒者温阳化饮,同时结合宣肺化痰、活血通络等法。国医大师张学文提出肺痿需兼顾“肺阴亏损”与“瘀痰阻络”,常用百合、川贝母润肺,配伍桃仁、丹参活血。 -
调护建议
预防肺痿需避免久咳伤肺,戒烟并减少粉尘刺激;饮食宜清淡温补,如山药、银耳滋阴,黄芪粥补气。急性肺不张需及时就医,慢性调养可配合针灸、穴位敷贴等中医疗法。
肺痿的中医治疗需长期调理,患者应遵医嘱坚持用药,同时注重呼吸锻炼与情绪管理,以改善肺功能。若出现呼吸困难加重或咯血,需警惕并发症,尽快中西医结合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