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霍乱又称禽巴氏杆菌病或禽出血性败血症,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高致死率、传播快、季节性明显(夏秋高发),主要侵害鸡、鸭、鹅等家禽,临床以发热、腹泻、呼吸困难为典型特征。
-
核心别称解析
该病在兽医领域常被称为“禽巴氏杆菌病”,突出其病原体属性;民间则因急性病例常伴随败血症症状,得名“禽出血性败血症”。三者指向同一疾病,但不同场景下称呼侧重不同。 -
病原与传播特点
多杀性巴氏杆菌通过病禽分泌物、污染饲料或伤口传播,环境应激(如闷热潮湿、通风不良)会大幅提升发病风险。菌体抵抗力弱,但潜伏期可长达9天,易被忽视。 -
临床症状分型
- 最急性型:肥胖高产禽突然死亡,无前兆;
- 急性型:高热(43-44℃)、绿色恶臭腹泻、冠髯肿胀;
- 慢性型:关节肿胀、持续性消瘦,易转为带菌者。
-
防治关键措施
- 预防:全进全出饲养制度、蜂胶灭活疫苗免疫;
- 治疗:喹乙醇拌料或青霉素注射,需足疗程防复发;
- 环境控制:加强通风,定期消毒(生石灰、漂白粉有效)。
提示:养殖场发现疑似病例需立即隔离,避免交叉感染。慢性病禽可能长期带菌,建议淘汰以减少传播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