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防治需抓住关键时期,选用高效药剂如戊唑醇、氰烯菌酯、氟唑菌酰羟胺等,结合“见花打药”原则,注重交替用药和飞防技术,可有效控制病害并降低毒素污染风险。
-
关键药剂推荐
戊唑醇作为三唑类杀菌剂代表,兼具内吸和治疗作用,推荐43%悬浮剂12-15毫升/亩;氰烯菌酯是我国创制的新型药剂,对镰刀菌特效,25%悬乳剂用量375-750克/公顷;氟唑菌酰羟胺是唯一登记的SDHI类药剂,200克/升悬浮剂50-60毫升/亩,需间隔7天二次施药。复配药剂如戊唑·咪鲜胺、丙硫·戊唑醇可提升防效并兼治锈病、白粉病。 -
科学施药策略
首次用药需在小麦扬花初期(扬花株率5%),遇阴雨提前至齐穗期;第二次用药间隔5-7天,轮换不同作用机制药剂(如首次用氰烯菌酯,二次用丙硫菌唑)。高感品种或持续阴雨需三次防治,飞防技术需确保雾滴覆盖密度≥15个/平方厘米,并添加助剂增强附着。 -
综合管理要点
避免使用多菌灵等抗性高风险药剂,收储时及时烘干至安全水分。结合“一喷三防”添加芸苔素内酯或磷酸二氢钾调节生长,井冈霉素可抑制毒素产生,每亩混用纯药4-5克。
提示:防治效果取决于药剂选择、施药时机和天气配合,建议结合当地农技部门预报动态调整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