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患者服药时间需要严格遵循24小时内固定时间点的原则,漏服超过2小时需补服,但不可双倍服药。关键点在于维持血液药物浓度稳定,具体时间需根据药物类型(如整合酶抑制剂、蛋白酶抑制剂)和医生指导调整。
-
常规用药时间窗口
多数抗病毒药物(如替诺福韦+拉米夫定+多替拉韦)需每日同一时间服用,误差控制在1小时内。例如早8点服药,次日应在7-9点间完成。缓释制剂(如利匹韦林)允许±2小时浮动。 -
不同类型药物差异
- 蛋白酶抑制剂(如洛匹那韦)需与食物同服,餐后30分钟内完成
- 非核苷类(如依非韦伦)建议睡前空腹服用,避免头晕副作用
- 注射类药物(如卡博特韦)每2个月1次,无需每日服药
-
漏服应急处理
- 发现漏服且未超过12小时:立即补服单次剂量
- 超过12小时:跳过本次,下次正常服药
- 呕吐需根据时间判断:服药后1小时内呕吐应补服
-
影响药效的关键因素
- 食物干扰:部分药物需空腹(如拉替拉韦),有的需高脂饮食(如达芦那韦)
- 药物相互作用:抗酸药需间隔2小时,结核药需调整服药顺序
- 时差处理:跨境旅行时逐步调整服药时间,每次变动不超过3小时
坚持定时定量用药可使病毒载量检测不到的概率提升至95%以上。设置手机提醒、使用分药盒可有效避免漏服,若出现严重副作用(如皮疹、肝肾指标异常)应立即就医调整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