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皮手术一个月后皮又烂了一小块,通常与感染、血运不良或护理不当有关,需及时就医排查原因并针对性处理。关键风险因素包括术后感染未控制、局部受压摩擦、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影响愈合等,多数情况下通过规范治疗可修复。
- 感染是最常见诱因:细菌或真菌感染可能导致植皮区局部溃烂,表现为红肿、渗液或异味。需通过清创和抗生素治疗(如头孢类或阿莫西林)控制感染源,并定期消毒换药。
- 血液循环问题影响愈合:若植皮区域血供不足,皮片可能因缺氧坏死。医生可能建议使用改善微循环的药物(如前列地尔),严重时需二次手术重建血运。
- 术后护理疏漏的后果:过早活动、伤口受压或清洁不足均可能引发溃烂。应保持患处干燥,避免摩擦,并遵医嘱使用敷料保护。
- 基础疾病需同步管理: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或免疫力低下者,溃烂风险更高。需加强营养支持(如高蛋白饮食)并监测原发病。
- 排异反应不容忽视:异体植皮可能出现免疫排斥,需通过免疫抑制剂(如他克莫司)干预,但需严格评估副作用。
若出现溃烂,切勿自行处理,应立即就医清创并排查原因。多数情况下通过抗感染、改善血运和规范护理可促进愈合,极少数需二次植皮。术后1个月内为关键观察期,需密切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