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动脉瘤介入手术后通常需要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来预防血栓形成,但具体用药方案需根据手术方式、患者个体情况及医生建议而定。 术后药物管理是康复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动脉瘤复发和血管健康的长期稳定性。
-
手术类型决定用药周期
弹簧圈栓塞术患者往往需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1-2年或更久),尤其是放置血流导向装置(如密网支架)时;而单纯栓塞无支架辅助者可能仅需短期用药(3-6个月)。开颅夹闭术患者若无并发症,通常无需长期服药。 -
核心药物与作用
-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防止支架内血栓形成,需严格遵医嘱调整剂量,避免擅自停药引发急性栓塞。
- 降压药:合并高血压者需长期控制血压(目标值通常<140/90mmHg),降低血管壁压力。
- 他汀类药物:部分患者需服用以稳定血脂,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
-
个体化调整因素
需综合评估患者年龄、是否有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病、动脉瘤位置及术后复查结果(如DSA显示无残留)等。部分患者可能因药物副作用(如出血倾向)需换药或减量。 -
长期监测与复诊
即使停药后仍需每年接受脑血管检查(如MRA/CTA),关注新发动脉瘤迹象。突发剧烈头痛、视力模糊需立即就医,警惕动脉瘤破裂或复发。
提示: 术后用药需严格遵循主刀医生方案,定期随访调整。保持健康饮食、戒烟限酒、避免剧烈情绪波动可协同降低复发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