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医保药已逐步纳入集采,且覆盖范围持续扩大,未来或成常态。 近年来,河北、安徽等地已多次将非医保药品(如左炔诺孕酮宫内释放系统、参芪降糖等)纳入集采,平均降幅达50%以上,部分案例降幅超90%。这一趋势表明,集采政策正突破医保目录限制,向自费医疗领域延伸,核心逻辑是通过“以量换价”减轻患者负担,同时强化药品质量监管。
-
非医保药集采案例频现
河北2024年集采目录中,24种非医保药入选,包括妇科用药、抗生素等;安徽同年将中成药非医保品种(如刺五加)纳入集采,要求降价25%-50%。此前“八省二区”联盟也曾对13种自费药集采,最高降幅94.2%。这些实践验证了非医保药集采的可行性和实效性。 -
政策驱动与民生需求双重推动
集采扩围至非医保领域,既响应了“少花钱、看好病”的医改目标,也契合患者对高价自费药降价的迫切需求。例如种植牙、OK镜等耗材集采后价格腰斩,直接降低患者经济压力。政策层面明确鼓励“无禁区”探索,未来刚需性强、市场规模大的非医保产品更可能被优先纳入。 -
行业影响与潜在挑战
非医保药集采加速行业洗牌,倒逼企业优化成本与创新。但部分品种面临用量保障难题,如避孕药等非治疗性产品,其集采逻辑仍需进一步明确。医疗机构用药选择可能受限,需平衡集采效率与临床多样性需求。
非医保药集采已成不可逆趋势,但具体推进节奏和范围将取决于产品特性与市场反馈。患者可期待更多高价自费药降价,而企业需提前布局应对政策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