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斑前膜是一种常见的眼底疾病,主要表现为视网膜黄斑区出现异常纤维膜,导致视力下降、视物变形等症状。关键亮点:与年龄增长密切相关(50岁以上高发)、可能引发不可逆视力损伤、需通过专业眼底检查确诊,部分患者需手术治疗。
黄斑前膜属于眼底病的范畴,因其病变位置直接位于视网膜黄斑区。黄斑是眼底视觉最敏锐的区域,当前膜增生并牵拉视网膜时,会破坏正常结构,引发水肿或皱褶。临床数据显示,约2%-6%的普通人群可能患病,其中90%为老年人,且双眼发病率达10%-20%。
根据病因可分为两类:一是特发性黄斑前膜,与玻璃体后脱离、年龄相关性退化有关;二是继发性黄斑前膜,常继发于眼内手术、炎症、外伤或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早期可能无症状,但随着纤维膜增厚,患者会出现视物变形、中心视力减退,甚至视野缺损。
诊断主要依赖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能清晰显示膜的厚度及视网膜结构变化。治疗上,轻度病例可定期观察,若视力降至0.3-0.5或变形严重,需考虑玻璃体切割手术。术后部分患者视力改善有限,因此早发现、早干预尤为重要。
日常建议50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眼底检查,高度近视或糖尿病患者需更频繁监测。若发现视物扭曲或Amsler方格表测试异常,应立即就医。目前虽无特效预防手段,但控制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避免眼外伤可降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