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气管瘘是一种因食管与气管间形成异常通道而引发的疾病,主要表现为进食呛咳、反复肺部感染及呼吸困难。先天性患者多伴随其他畸形,后天性则常见于食管癌、长期气管插管或外伤等。关键风险包括误吸导致的肺炎、营养不良,严重时可危及生命,需通过影像学或内镜确诊,治疗依赖手术或支架置入等干预手段。
-
病因与分类
先天性食管气管瘘因胚胎期食管与气管分离不全所致,常合并食管闭锁;后天性多由肿瘤侵犯、医源性损伤(如气管插管压迫)、外伤或感染引发。恶性病因中,晚期食管癌占比最高(5%-15%)。 -
典型症状
特征性表现为饮水或进食后剧烈呛咳,咳出食物残渣,伴胸骨后疼痛。长期误吸可致反复肺炎、发热,卧位时症状加重。新生儿可能出现口腔泡沫、喂养困难及腹胀。 -
诊断方法
需结合支气管镜、食管镜直接观察瘘口,CT或造影(钡餐/碘油)明确瘘管位置与形态。恶性病例需活检鉴别肿瘤性质。 -
治疗选择
- 手术修复:首选方案,包括瘘管切除、食管重建,微创技术(如胸腔镜)降低创伤。
- 支架置入:内镜下放置气管或食管支架封堵瘘口,适合无法手术者,但可能移位或感染。
- 生物材料:组织胶或3D打印支架促进组织再生,适用于小瘘管。
-
术后护理与预后
术后需禁食24小时,逐步过渡至流质饮食,避免颈部剧烈活动。良性瘘预后较好,恶性病例生存率受肿瘤进展影响。
提示:若出现不明原因呛咳或反复肺炎,尤其有食管癌或插管病史者,应尽早就医排查。及时干预可显著改善生活质量并降低并发症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