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气管瘘是一种气管和食管之间出现异常通道的疾病,会导致食物或液体误入肺部,引发严重感染和呼吸困难。常见病因包括先天畸形、外伤、肿瘤或手术并发症,需通过影像学检查和内镜确诊,治疗以手术修复为主。
-
病因与发病机制
食管气管瘘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类。先天性瘘多见于新生儿,因胚胎发育异常导致;后天性瘘常由食管癌、长期气管插管、胸部外伤或放射性治疗引发。瘘管形成后,食管内容物可直接进入气管,刺激呼吸道并诱发肺炎。 -
典型症状表现
患者可能出现进食呛咳、反复肺部感染、发热或呼吸困难。婴幼儿表现为喂养时窒息、口吐泡沫;成人可能伴随胸痛、声音嘶哑。若瘘管较大,甚至可咳出食物残渣。 -
诊断方法
胸部CT或三维重建能清晰显示瘘管位置,食管造影可观察造影剂流向气管。支气管镜和胃镜检查能直接观察瘘口,并取组织活检排除恶性肿瘤。 -
治疗与预后
手术是主要治疗手段,包括瘘管切除、食管修补或组织瓣覆盖。微创手术适用于早期小瘘管,复杂病例可能需要分期手术。术后需禁食并抗感染,成功率与瘘管大小及基础疾病相关。 -
预防与注意事项
长期使用呼吸机者需定期检查气管黏膜,避免插管压迫。食管癌患者放疗后应警惕瘘的发生。出现不明原因肺炎或呛咳,应及时排查瘘的可能。
早期发现和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但延误处理可能导致败血症或呼吸衰竭。术后需长期随访,避免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