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肝是梅毒螺旋体感染引发的肝脏病变前兆,主要表现为肝功能异常、胆汁淤积或肝硬化,早期症状隐匿易漏诊,但 青霉素治疗有效且可逆转肝损伤。
-
核心病因与病理
梅毒肝由梅毒螺旋体经血液传播至肝脏,引发肉芽肿性炎症或纤维化。二期梅毒患者更易出现肝酶(如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移酶)显著升高,而转氨酶轻度异常是其典型特征。 -
早期症状与警示信号
初期可能仅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或肝区隐痛,易误诊为普通肝炎。部分患者伴随非瘙痒性皮疹(躯干/四肢红斑)或黄疸,但缺乏明显胃肠道症状是区别于病毒性肝炎的关键。 -
诊断与鉴别要点
需结合梅毒血清学试验(如RPR、TPPA)和肝功能检查,影像学(超声/CT)可能显示脾大或肝门静脉扩张。肝活检发现肉芽肿或浆细胞浸润可确诊,需排除药物性、自身免疫性肝病。 -
治疗与预后
苄星青霉素是首选药物,早期治疗肝酶多可恢复正常。过敏者可用头孢曲松或多西环素替代。护肝药物(如水飞蓟素)辅助改善肝功能,戒酒及低脂饮食可加速恢复。 -
高危人群与预防
性行为混乱、未使用安全套或多性伴者风险高。定期梅毒筛查(尤其无症状者)和规范治疗原发感染是预防肝损害的关键。
提示:若不明原因肝酶升高或皮疹伴随乏力,应及时排查梅毒感染。早期干预可避免肝硬化和门脉高压等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