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黑变病是一种以结肠黏膜黑色素沉着为特征的非炎症性肠病,其本质是结肠黏膜固有层内巨噬细胞含有大量脂褐素。
病因
- 泻药:经常服用泻药是大肠黑变病的主要因素,尤其是蒽醌类泻药,如大黄、番泻叶等。
- 慢性便秘:长期便秘患者即使未服用泻药,也可能出现大肠黑变病。
- 金属元素及矿物质:可能与微量金属元素或矿物质摄入有关。
- 其他:慢性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和慢性腹泻等也可能是导致大肠黑变病的因素。
临床表现
大肠黑变病无特异性症状和体征,主要有腹胀、便秘及排便困难,少数患者有下腹部隐痛及食欲欠佳等。
检查
- 肠镜检查:内镜下表现为结肠黏膜光滑、完整,可见浅棕色、棕褐色或黑色的色素沉着,呈条纹状、斑片状、虎皮状改变。
- 病理组织检查:可见黏膜固有层间质内有不同程度的吞噬棕褐色色素的巨噬细胞沉积。
诊断
主要根据肠镜下肠黏膜有不同程度的色素沉着,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黏膜固有层内有大量含有色素颗粒的巨噬细胞。
治疗及预后
大肠黑变病是一种良性病,消除致病因素即可逆转。应及时停用相关蒽醌类泻药,对便秘者给综合治疗措施,尽量使用促肠道动力药及非蒽醌类泻剂通便,养成定时排便习惯,增加粗纤维饮食。
总结
大肠黑变病是一种非炎症性、良性、可逆性的病变,主要与长期服用泻药和慢性便秘有关。虽然本身不会癌变,但可能与炎症性肠病或腺瘤性息肉等癌前病变重叠,因此应定期进行结肠镜复查,及时发现并治疗可能的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