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缴费是单位的法定义务,个人无需直接承担缴费责任。但若单位未依法缴纳社保,个人将面临养老金缩水、医疗报销受阻、失业生育待遇丧失等风险,甚至可能因断缴影响购房、落户等社会权益。
关键风险与应对措施:
-
法律风险明确划分
单位未缴或少缴社保属于违法行为,个人无需承担补缴费用,但需主动通过劳动监察投诉、社保稽核等途径维权。若个人私下与单位达成“现金补偿代替缴费”协议,法律不予认可,后续待遇损失仍由个人承担。 -
社保待遇直接受损
养老保险遵循“多缴多得”原则,单位欠缴将导致个人账户金额减少,直接影响退休金水平;医疗保险断缴后,次月起无法报销住院费用,慢性病购药等福利中断;生育津贴、失业金等需以单位连续缴费为前提,断缴后无法申领。 -
补救措施时效性强
发现单位未缴社保,应在离职1年内向社保机构举报,超期可能无法追缴。若单位注销或无力补缴,个别地区允许个人以灵活就业身份补缴养老保险,但需自行承担原本由单位支付的费用(约缴费基数的20%)。 -
隐性社会权益关联
多地将社保连续缴费年限作为购房资格、子女入学、积分落户的硬性条件。单位断缴导致社保“清零”的,需重新累计年限,可能延误重大生活规划。
总结:单位社保缴费问题需及时处理,个人可通过查询“社保公共服务平台”定期核验缴费记录,留存劳动合同、工资流水作为证据。遭遇单位违规时,优先选择法律途径追缴,避免自行承担长期权益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