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脉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著作之一,被认为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在《黄帝内经》中,五行学说被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形成了以五脏(心、肝、脾、肺、肾)为中心的生理和病理理论。五行脉法是《黄帝内经》核心脉法之一,主要包括按脉象分五行(木脉弦,火脉钩,土脉代,金脉毛,水脉营)、按部位分五行(左寸为火位,左关为木位,左尺为水位;右寸为金位,右关为土位,右尺为肾及命门火位)以及按浅深之层分五行(皮脉肉筋骨五层)。
五行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尚书·洪范》中,其中对五行的基本特性和作用做了简单描述。《尚书·洪范》是《尚书》中的一篇,被认为是五行思想形成的重要文献。
五行脉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黄帝内经》,并且其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尚书·洪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