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膈气肿是一种因空气异常进入纵隔(胸腔中央区域)结缔组织间隙引发的疾病,轻则无症状,重则危及生命。关键诱因包括肺泡破裂、外伤、剧烈运动或情绪激动,典型症状为胸骨后疼痛、呼吸困难及颈部皮下“握雪感”,多数患者通过保守治疗可痊愈,但严重者需手术减压。
病因与诱因
- 自发性因素:常见于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肺部疾病患者,肺泡内压骤增导致破裂,气体沿血管鞘进入纵隔。
- 外伤或医源性操作:如胸部创伤、气管切开、内窥镜检查等可能损伤气道或食管,引发气体泄漏。
- 剧烈活动或情绪波动:青春期少年剧烈运动、情绪激动时深呼吸或屏气,可能诱发肺泡破裂。
典型症状
- 轻度:可能无症状,或仅轻微胸闷、咽部梗阻感。
- 中重度:突发胸骨后剧痛(放射至肩部)、呼吸困难、心悸,颈部/胸部皮下气肿(触摸有捻发音)。
- 危急情况:纵隔高压压迫心脏和大血管,导致休克或循环衰竭。
诊断与治疗
- 影像学确诊:胸部X线或CT显示纵隔内透亮带,伴皮下气肿征象。
- 保守治疗:卧床休息、吸氧、抗生素预防感染,通常1-2周气体自行吸收。
- 手术干预:严重者需胸骨上切迹切开引流或修复气管/食管破裂。
预防提示
避免感冒期间剧烈运动、控制慢性呼吸道疾病、情绪管理(减少过度换气),若突发胸痛伴呼吸困难应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