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的名称由来主要有以下两种说法,均与历史、文化和语言因素相关:
一、名称含义解析
-
突厥语说
“喀什”是突厥语词,意为“玉石”或“青玉”,因古代西域盛产玉石而得名。这一解释与喀什作为古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地理位置相符,突厥语系民族在此活动频繁,语言对地名影响显著。
-
回语/古伊斯兰语说
部分文献认为“喀什”源自回语,意为“砖房”,因当地以砖房建筑为主。另有观点认为可能源自波斯语“Kāsh”(边境)与突厥语“yer”(土地)组合,意为“边境之地”。
二、历史演变
-
早期名称与行政区划
公元前60年,汉朝设置西域都护府时,该地区属疏勒国范围,名为“疏勒”。张骞出使西域后,中原与西域的交流逐渐增多,但“疏勒”未成为正式名称。
-
名称标准化与简化
1952年,新疆实行行政区划调整,从疏附县析置出喀什市,名称简化为“喀什”。此时“喀什”已固定为现代汉语读法,而“喀什噶尔”成为历史术语。
三、文化象征
喀什作为多民族聚居地,其名称也承载了文化交融的象征意义。维吾尔语“喀什噶尔”强调“玉石集中之地”,既呼应了自然地理特征,也隐含着民族文化的独特性。这种文化融合体现在城市建筑、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中,形成独特的“文化十字路口”。
喀什的名称由自然地理特征与人文历史共同塑造,既有突厥语对玉石资源的直接指代,也包含民族文化融合的深层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