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间质受损是一种以肾脏间质组织炎症或纤维化为主要特征的疾病,会导致肾功能逐渐下降,严重时可发展为肾衰竭。 其核心危害在于破坏肾脏的过滤和代谢功能,且早期症状隐匿易被忽视。
-
发病机制
肾间质受损通常由长期药物毒性(如止痛药、抗生素)、自身免疫疾病(如干燥综合征)或慢性感染(如尿路梗阻)引发。这些因素会刺激间质细胞异常增生,形成瘢痕组织,影响肾脏血液供应和尿液生成。 -
典型症状
- 早期:可能仅表现为夜尿增多、乏力或轻度腰酸。
- 进展期:出现血压升高、贫血、水肿,实验室检查可见血肌酐升高、尿蛋白阳性。
- 晚期:少尿、电解质紊乱,需依赖透析治疗。
-
诊断要点
确诊需结合肾活检(明确间质纤维化程度)和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显示肾脏缩小)。尿β2微球蛋白、NAG酶等指标可辅助判断肾小管损伤程度。 -
防治关键
- 立即停用肾毒性药物,控制原发病(如抗感染或免疫抑制治疗)。
- 低盐低蛋白饮食,避免加重肾脏负担。
- 早期干预可逆转部分损伤,但晚期纤维化不可逆。
定期监测尿常规和肾功能是预防恶化的关键,尤其高风险人群(长期服药者、糖尿病患者)应每年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