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损害是肾脏功能或结构长期受损的疾病状态,通常由糖尿病、高血压、原发性肾炎等疾病引发,早期症状隐匿但可能逐渐发展为肾衰竭。关键风险包括长期高血糖、未控制的高血压、肥胖及滥用肾毒性药物,需通过定期筛查(如尿常规、肾功能检测)早期干预。
-
常见病因
慢性肾损害的核心病因可分为三类:- 代谢性疾病:糖尿病肾病(长期高血糖损伤肾小球)和高血压肾硬化(肾动脉硬化导致缺血)占主导,两者合计占透析患者的50%以上。
- 免疫性疾病:如慢性肾小球肾炎(蛋白尿、血尿)、狼疮性肾炎(自身免疫攻击肾脏),病程可达数十年。
- 毒性或遗传因素:长期服用止痛药或含马兜铃酸的中药可能引发间质性肾炎;多囊肾等遗传病则导致肾脏结构异常。
-
典型症状与进展
- 早期:可能仅表现为夜尿增多、轻微水肿或尿泡沫增多(蛋白尿信号),易被忽视。
- 中晚期:出现贫血、难以控制的高血压、皮肤瘙痒(毒素蓄积),甚至恶心呕吐(尿毒症前兆)。
- 终末期:需依赖透析或肾移植,同时合并心血管并发症风险显著升高。
-
高危人群与预防
糖尿病、高血压患者、肥胖人群及有肾病家族史者应每年检测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和肾小球滤过率(eGFR)。控制血压(目标<130/80mmHg)、血糖(HbA1c<7%)及减重5%-10%可降低40%的肾功能恶化风险。
总结:慢性肾损害需长期管理,早期发现可通过药物和生活方式调整延缓进展。若存在风险因素或疑似症状,应尽早就诊并制定个性化监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