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激功能减退是机体因长期或过度外界刺激导致非特异性应答反应能力下降的病理状态,核心表现为失眠、疲劳、焦虑等身心症状,严重时可引发胃溃疡或免疫系统异常。其本质是应激系统超负荷后从保护机制转为损害机制的过程,与个体承受力、应激源强度及持续时间密切相关。
正常情况下,应激反应通过神经兴奋、激素分泌等机制帮助机体应对突发威胁,例如心跳加速、血压升高等。但当刺激超出承受极限(如重大创伤、慢性压力),身体会进入“耗竭期”,出现持续疲劳、记忆力减退、情绪失控等症状。这类反应常见于高压职业人群或经历自然灾害、事故的个体,且心理素质较弱者更易患病。
从成因看,关键诱因可分为三类:一是急性应激源,如亲人离世、暴力事件;二是慢性环境压力,如长期工作紧张或家庭矛盾;三是内在易感性,包括性格敏感、既往精神病史或慢性疾病。儿童和老年人因调节能力较弱,风险更高。
临床需注意与抑郁症、焦虑症的鉴别。单纯抑郁无特定创伤关联的闯入性回忆,而焦虑症多伴随疑病倾向。应激功能减退的症状通常随环境改善快速缓解,若持续超过1个月需警惕创伤后应激障碍。
预防的核心在于心理弹性培养与社会支持强化。日常可通过正念冥想、规律运动缓解压力,建立亲友倾诉渠道;遭遇重大事件后,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干预。调整自我期望、避免“完美主义”也能降低内在压力负荷。若已出现躯体症状,需结合医学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