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小管坏死不属于正常生理现象,而是由缺血、感染等因素引发的严重肾脏损伤,可导致急性肾衰竭(占比高达75%-80%),需及时干预以避免尿毒症、电解质紊乱等致命并发症。以下是关键要点:
-
核心病因
肾小管坏死主要分为缺血性和中毒性两类。缺血性常见于失血、休克、脱水等导致的肾脏供血不足;中毒性多由肾毒性药物(如解热镇痛药、抗生素)、重金属或生物毒素(如小龙虾相关病例)引发。部分患者可能同时存在两种诱因。 -
典型症状与分期
- 少尿期:尿量骤减(<400ml/天)甚至无尿,伴随水肿、高血钾、代谢性酸中毒,严重时可引发心衰或脑水肿。
- 多尿期:肾功能部分恢复后尿量激增(2000-2500ml/天),但易出现脱水或低血钾。
- 恢复期:轻症患者2-3周可改善,完全康复需数月,老年人或基础病患者可能遗留永久性损伤。
-
治疗与预后
关键措施包括停用肾毒性物质、透析支持(严重时)、纠正水电解质失衡。早期治疗者肾功能多可逆转,但延误可能导致慢性肾病。预防重点在于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避免滥用药物。 -
易被忽视的高危群体
老年人、慢性肾病患者、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或造影剂人群更易发病,此类人群需定期监测肾功能。
提示:若出现不明原因少尿、水肿或乏力,应立即就医排查。日常生活中需谨慎用药,尤其避免超剂量使用退烧药或不明成分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