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性脂肪变性是肝脏或心肌细胞中脂肪异常堆积的病理现象,通常不属于正常生理状态,但轻度早期可逆。 关键亮点包括:与代谢紊乱(如肥胖、糖尿病)强相关,多数无症状但严重时损伤器官功能,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如戒酒、控糖)可显著改善。
弥漫性脂肪变性最常见于肝脏(脂肪肝),少数发生在心肌(如“虎斑心”)。其发生机制主要涉及三方面:
- 脂肪代谢失衡:摄入过多热量或酗酒时,肝脏无法完全分解脂肪酸,导致甘油三酯沉积;糖尿病患者因胰岛素抵抗更易诱发脂肪堆积。
- 脂蛋白合成障碍:缺乏磷脂或胆碱时,肝脏无法将脂肪转运出去,形成细胞内脂滴。
- 缺氧或中毒:心肌在贫血、感染等情况下,线粒体功能受损,脂肪氧化受阻引发变性。
症状与危害
- 早期可能仅表现为乏力、食欲不振,易被忽视;
- 肝脏严重变性时可能出现黄疸、腹水,心肌变性可影响心脏收缩功能;
- 长期未干预可能进展为肝硬化或心力衰竭。
诊断与干预
- 通过超声、CT(肝脏呈“大理石样”低密度)或血液检查(肝酶升高)确诊;
- 轻度患者无需药物,需控制体重、低脂饮食、戒酒;重度需联合保肝药(如多烯磷脂酰胆碱)或降脂治疗。
提示:定期体检尤其重要,肥胖、酗酒或“三高”人群应每年筛查肝功能。早期发现时,调整生活方式即可有效逆转脂肪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