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海标注的断线是 九段线 (又称“U形线”),其形成和发展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九段线的起源
-
1947年民国政府的初步划定
1947年12月1日,中华民国政府内政部重新审定南海诸岛地名172个,并发布《南海诸岛位置图》,首次标出东沙、西沙、中沙、南沙四大群岛,绘制了11条断续线,形成“十一段线”。
-
1949年后的调整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3年将北部湾、东京湾2段断续线去掉,调整为9段,形成了现代九段线的基本框架。
二、九段线的核心特征
-
U形轮廓 :由9条断续线段组成,呈U形环绕南海诸岛,最南端位于北纬4°左右。
-
地理范围 :覆盖东沙、西沙、中沙、南沙四大群岛及周边海域,是新中国对南海主权和海洋权益的重要标识。
三、九段线的意义与争议
-
历史意义
九段线是新中国首次以官方地图形式明确南海疆域,凝聚了民族智慧和历史经验,成为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重要法律基础。
-
国际争议
四、总结
九段线是新中国对南海疆域的法定主张,其形成经历了从“十一段线”到“九段线”的调整,始终以历史地理实测为基础,并通过官方地图持续宣示。当前争议焦点在于台湾岛东部的归属问题,这涉及历史、法律和地缘等多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