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类备案,Ⅱ类注册,Ⅲ类注册
医疗器械的分类编号系统根据风险等级和管理要求进行划分,具体规则如下:
一、分类标准
-
第一类医疗器械
通过常规管理可保证安全性和有效性,无需注册或备案。例如手术器械、体温计、纱布绷带等。
-
第二类医疗器械
需控制安全性和有效性,实行备案管理。例如血压计、制氧机、避孕套等。
-
第三类医疗器械
涉及生命支持或高风险操作,需严格注册管理。例如心脏起搏器、植入式人工关节、超声手术刀等。
二、编号规则
-
注册证编号 (针对三类医疗器械)
格式为:
A械注BCCCCDEEFFFF
-
A :注册审批部门所在地简称(如“国”表示进口,省/市表示境内);
-
B :注册年份(如2020年编号前两位为20);
-
C :产品分类编码(如“2”代表第二类);
-
D :产品管理类别(“2”为第二类,“3”为第三类);
-
EE :分类目录中的具体编码后两位。
-
-
备案证编号 (针对一类医疗器械)
格式为:
X械备YYYYZZZZ号
-
X :备案部门所在地简称(无设区市用省/自治区/直辖市简称);
-
YYYY :备案年份;
-
ZZZZ :备案流水号。
-
三、示例
-
第一类 :手术刀(备案证编号:粤械备20210193号);
-
第二类 :血压计(注册证编号:国械注准20202141355号);
-
第三类 :心脏起搏器(注册证编号:国械注准20183141663号)。
四、补充说明
-
编码查询 :可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的医疗器械分类目录查询具体编码;
-
特殊类别 :体外诊断试剂等特殊器械可能以“IVD”开头。
以上信息综合了《医疗器械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及相关官方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