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运动功能受损
患儿常出现双下肢无力、瘫痪,严重时可能完全丧失运动能力,需依赖轮椅或他人协助活动。病变节段以下肢体可能出现肌张力异常(如肌张力增高或降低),影响抓握、行走等日常动作。 -
感觉障碍
病变平面以下皮肤感觉减退或消失,可能导致触觉、痛觉异常,甚至出现束带感(如胸部压迫感),影响对冷热、疼痛的感知,增加意外受伤风险。 -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常见尿便失禁或尿潴留,需长期使用导尿管或尿布,易引发泌尿系统感染。部分患儿可能出现多汗、皮肤干燥等自主神经紊乱症状,需加强皮肤护理。 -
呼吸与吞咽问题
若病变累及高位脊髓(如颈段),可能影响呼吸肌功能,导致呼吸困难,需气管插管或机械通气;吞咽困难则需鼻饲或胃管喂养,增加护理难度。 -
长期后遗症与心理影响
约10%-20%患儿预后不良,可能残留肢体瘫痪、大小便失禁等后遗症,需终身康复训练。疾病突发性和严重性易引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需家庭和社会支持。 -
日常生活挑战
需频繁翻身预防压疮,定时导尿或排便护理,日常活动受限,家长需投入大量精力照料。
提示:早期激素治疗(如甲基泼尼松龙冲击)和康复训练(如被动运动、针灸)可改善预后,建议及时就医并坚持长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