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疱疹病毒肺炎病因
病原体特征
单纯疱疹病毒(HSV)分为HSV - 1和HSV - 2两型,属于疱疹病毒的α亚科。它们具有以下特点:
- 病毒结构:均有二十面体的核壳,核壳厚度约100nm,由162个壳粒组成,包裹含病毒DNA的核心。当病毒体穿过细胞核膜时获得富含磷脂的病毒包膜,完整的病毒体直径约110 - 120nm。HSV DNA呈线型双链,相对富含GC,分子量为96×10⁶道尔顿。两型病毒的基因组有50%同源性,但每型均有独特生物学特性。
- 生物学特性:复制周期短,在组织培养中产生溶细胞性感染,在神经节中呈潜伏状态。能在许多细胞中增殖,常用人胚肺、人胚肾、兔肾、地鼠肾、猴肾等细胞培养。宿主范围广,能感染多种动物,如小鼠、家兔、豚鼠、地鼠、棉鼠、鸡及鸡胚尿囊膜等。该病毒可被脂溶剂灭活,处于pH小于4或温度≥56℃的环境超过0.5h,传染性可消除。HSV - 1可能为正常人口腔寄生病毒株,可从正常人口腔分泌物中分离出。
发病机制
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的体内过程可分为5个阶段:初次皮肤黏膜感染、神经节急性感染、潜伏感染、重新激活、反复感染。具体机制如下:
- 初次感染:在易感宿主中,接种有致病力的病毒到皮肤黏膜后,可发生初次感染。病毒复制使子代病毒播散至邻近细胞,然后播散至感觉神经的皮肤黏膜支配区,到达神经节的神经细胞核,引起潜伏感染。
- 潜伏与激活:病毒潜伏可为终生,也可被重新激活终止,导致临床无症状或症状明显。目前无证据表明神经节潜伏感染后病毒可被消灭。正常皮肤是防御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的第一道防线,黏膜、结膜和因湿疹、烧伤、外伤或感染受损的皮肤比正常皮肤更易感。
- 免疫反应:感染单纯疱疹病毒的病人会产生IgM、IgG和IgA抗体直接对抗病毒蛋白质,但抗体的重要性尚不清楚,特异性抗体不能防止病毒重新激活或新生儿感染,不过可能在改变感染严重度方面有作用。
相关因素
- 基础疾病与免疫状态:单纯疱疹病毒性肺炎常见于免疫受损的病人(如艾滋病患者)、酒精中毒的病人、烧伤病人。多发于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血液病、肝病或原有支气管肺疾病者。儿童患流感或麻疹时也易患此病。大部分病人为成人,在婴幼儿可作为广泛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的并发症。
- 感染顺序:口腔黏膜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常先于局限性肺炎发生,但在无皮肤黏膜疱疹病毒感染的患者亦可发生单纯疱疹病毒性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