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将喝进去的液体暂时存留后再吐出,需通过控制催吐时机实现,但需注意催吐本身存在健康风险。以下是具体方法及注意事项:
一、催吐方法
-
物理刺激
- 用干净的手指、筷子或压舌板轻压舌根或咽喉后壁,刺激呕吐反射。此方法需动作轻柔,避免损伤黏膜。
-
饮用盐水或温水
- 饮用200-300ml温盐水(食盐溶于温水),通过高渗溶液刺激胃黏膜引发呕吐。少量温水也可辅助催吐。
-
药物辅助
- 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催吐药物,如硫酸铜/硫酸锌溶液(0.3-0.5g溶于温水口服),或注射阿扑吗啡(3-5mg)。此类药物需严格遵医嘱,避免过量导致中毒。
-
其他方式
- 剧烈运动后饮水可能因胃部痉挛引发呕吐,但效果因人而异。
二、注意事项
- 风险提示:频繁催吐可能导致食道损伤、电解质紊乱、胃酸腐蚀牙齿或喉咙。神志不清者禁止催吐,以免窒息。
- 操作时机:液体进入胃部后应尽快催吐(通常30分钟内),否则可能进入肠道或被吸收。
- 医疗介入:若误服有毒物质或出现呛咳、胸痛等症状,需立即就医洗胃或采取其他急救措施。
三、不适用场景
- 酒精、强酸强碱等腐蚀性物质误服后,催吐可能加重黏膜损伤,需直接就医。
非必要情况下不建议主动催吐。若需紧急处理,优先选择安全方法并寻求专业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