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床表现
患儿多在出生后3-5天出现急性症状,如腹胀、呕吐(含黄绿色或咖啡色物质)、拒奶、精神萎靡、呼吸急促及全身青紫等。穿孔后可见腹壁红肿、腹膜炎体征(如压痛、肌紧张)。 -
影像学检查
- X线检查:首选方法,可发现膈下游离气体、气液平面及胃泡消失等特征性表现,如“足球征”“钟摆征”等,对早期诊断和手术决策至关重要。
- 超声检查:可评估胃壁厚度及结构异常,穿孔前可能提示胃壁菲薄,但新生儿使用较少。
- CT/MRI:辅助明确缺损范围及周围组织受累情况,但非首选。
-
实验室检查
-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升高提示感染或炎症。
- 生化检查:血钠、钾、氯、钙及血pH值异常反映电解质紊乱或腹膜炎。
- 腹腔穿刺液:可抽出血性或脓性液体,白细胞计数>1000/mm³且以粒细胞为主,pH降低(正常7.45)。
-
胃镜检查
直接观察胃壁缺损部位,但新生儿操作风险较高,临床较少使用。 -
病理检查
手术切除组织经病理分析可明确诊断,但需结合术中探查结果。
总结:诊断需综合典型临床表现、特征性X线表现及实验室异常,超声可作为早期筛查手段。早期确诊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确诊后需紧急手术修补缺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