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动脉栓塞是一种因栓子堵塞周围动脉导致急性缺血的疾病,具有以下特征: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 定义:指除心血管、脑血管以外的动脉被血栓、脂肪、空气、组织碎片等异物堵塞,导致远端组织急性缺血。
- 栓子来源:主要源于心脏(如房颤形成的血栓)或近心端动脉壁脱落的斑块,随血液流动至远端动脉形成堵塞。
二、临床表现
- 急性缺血性疼痛:栓塞部位突发剧烈疼痛,可向远端放射。
- 感觉与运动异常:肢体麻木、发凉,甚至运动功能障碍。
- 皮肤改变:肤色苍白、皮温降低,严重时出现瘀斑或坏死。
- 动脉搏动异常:栓塞部位远端动脉搏动消失或减弱。
三、高危因素与并发症
- 基础疾病: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及恶性肿瘤等。
- 并发症:未及时治疗可导致组织坏死、肢体坏疽,甚至危及生命。
四、诊断与治疗
- 诊断方法:
- 影像学检查: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明确血管阻塞位置及血流状态。
- 结合病史:心血管疾病史、突发症状等是重要参考。
- 治疗原则:
- 药物溶栓:适用于早期或病情较轻者。
- 手术干预:包括取栓术、血管成形术等,以恢复血流。
五、疾病特点
- 起病急骤:症状通常在数分钟内达到高峰,需紧急处理。
- 年龄差异:风湿性心脏病相关栓塞多见于年轻患者,冠心病相关者则以老年人为主。
总结来说,周围动脉栓塞是一种因血管急性梗阻导致组织缺血的危重疾病,需结合临床表现与影像学快速诊断,并根据病情选择药物或手术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