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雄激素源性秃发(又称女性男性型秃发)的病因涉及多因素综合作用,具体可归纳如下:
一、核心病因
-
遗传因素
家族史是重要风险因素,若亲属存在雄激素源性脱发史,患病风险显著增加。该病具有多基因遗传特性,遗传易感性可能影响毛囊对雄激素的敏感度。 -
雄激素水平异常
- 雄激素过量:体内雄激素(如睾酮、双氢睾酮)水平升高或毛囊局部雄激素受体敏感性增强,导致毛囊微小化、生长期缩短,最终引发脱发。
- 疾病相关激素失衡:如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肾上腺皮质腺瘤等疾病,可能通过异常分泌雄激素或皮质醇间接影响激素平衡,加剧脱发。
二、诱发或加重因素
-
内分泌变化
- 更年期激素波动:卵巢功能衰退后,雌激素水平下降,雄激素相对占优势,可能加速脱发进程。
- 甲状腺功能异常:如甲状腺功能减退可能间接干扰激素代谢。
-
精神与生活方式
- 慢性压力:长期精神紧张或体力压力可能通过神经内分泌途径升高雄激素水平,抑制毛囊代谢。
- 不良习惯:熬夜、高脂饮食等可扰乱内分泌,促进皮脂分泌,加重脱发。
-
药物与疾病
- 药物影响:长期使用某些激素类药物(如糖皮质激素)或抗雄激素药物可能干扰激素平衡。
- 代谢性疾病:肥胖、高血压、前糖尿病等代谢异常可能通过胰岛素抵抗等机制间接影响雄激素水平。
三、特殊病理情况
少数病例与罕见疾病相关,例如分泌雄激素的肾上腺肿瘤(如肾上腺皮质腺瘤),可能直接导致雄激素水平骤升,引发快速脱发并伴随痤疮、多毛等症状。
总结
妇女雄激素源性秃发的核心机制是遗传背景下的雄激素-毛囊相互作用异常,叠加内分泌紊乱、代谢疾病及生活方式等诱因共同作用。临床中需结合激素检测、影像学检查(如肾上腺CT)及病史排查潜在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