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术治疗
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手段,目标是最大程度切除肿瘤并缓解症状(如癫痫)。对于边界清晰的低级别肿瘤(如神经节胶质瘤),全切除可实现长期控制甚至治愈。若无法全切,次全切除结合术后放疗或监测也是选择。 -
放疗与化疗
- 放疗:对无法全切的2级或3级肿瘤,术后放疗可延长生存期。
- 化疗:传统方案如替莫唑胺(TMZ)联合放疗(STUPP方案)是常用方法,但疗效有限。靶向药物如安罗替尼(抗血管生成)或依维莫司(mTOR抑制剂)在特定分子靶点阳性的患者中可能有效。
-
靶向治疗与临床试验
- 分子靶向:针对特定基因突变(如BRAF V600E、IDH1/2)的抑制剂(如达拉非尼+曲美替尼)可能有效。
- 免疫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PD-1/PD-L1抗体)在临床试验中探索中。
- 新型药物:如江涛院士团队研发的伯瑞替尼(针对PTPRZ1-MET融合基因)已获批用于脑胶质瘤。
-
对症支持治疗
癫痫发作可通过抗癫痫药物(如左乙拉西坦)控制;术后脑积水需分流术或内镜治疗。
注意事项:
- 肿瘤对放化疗敏感性差异大,需结合分子检测(如IDH、MGMT启动子甲基化)制定个体化方案。
- 避免自行用药,所有治疗方案需在神经外科、肿瘤科等多学科团队评估后实施。
- 定期复查(MRI、分子监测)对评估疗效和复发至关重要。
此类肿瘤的治疗需多学科协作,以手术为核心,结合靶向、免疫等新型疗法,尚无单一药物可实现根治。建议患者及时就医,参与临床研究以获取更优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