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积胃病是中医病证,指饮食不当导致食物停滞胃肠、脾胃运化失常的消化系统疾病。常见于小儿,成人亦可发生,表现为腹胀、嗳腐、便秘等消化不良症状。
一、核心病理
- 饮食积滞
因暴饮暴食、过量摄入油腻/生冷食物,超出脾胃运化能力,导致食物滞留胃肠,引发气机壅塞。 - 脾胃功能受损
长期饮食不节、先天脾胃虚弱或外邪侵袭(如寒湿、湿热),削弱脾胃运化能力,形成慢性积滞。
二、典型症状
- 消化系统表现:腹胀腹痛、嗳气腐臭、食欲减退、大便酸臭或便秘。
- 全身性症状:口臭、手足心热(积滞化热);形体消瘦、腹泻(脾虚夹积)。
三、辨证分型与治疗
- 饮食积滞证
以腹胀痛、嗳腐为主,常用保和丸、健胃消食片等消食导滞药物。 - 食积化热证
伴口臭、便秘,需清热化滞,如枳实导滞丸。 - 脾虚夹积证
病程长伴体虚,需健脾消积,用人参健脾丸等。 - 乳食积滞证(小儿)
乳制品积滞,适用小儿健脾散、健儿消食口服液。
四、预防与调理
- 饮食调整:减少高脂/高蛋白食物,清淡易消化,避免生冷辛辣。
- 生活方式:规律作息、适度运动以促进胃肠蠕动。
- 情绪管理:避免长期压力或情绪波动影响脾胃功能。
注:若症状持续或合并发热、严重消瘦,需排查器质性病变(如胃溃疡、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