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髓质坏死(又称坏死性乳头炎或肾乳头坏死)是一种由多种疾病引发的严重肾脏间质性疾病,本质是肾乳头及邻近肾髓质因缺血导致的坏死。以下是其关键信息: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 基础疾病:糖尿病(占50%-60%患者)、梗阻性肾病、肾盂肾炎、长期药物滥用(如解热镇痛药、抗结核药)、酒精性肝病、血管炎等。
- 核心机制:肾脏血循环受损导致肾锥体远端缺血坏死,可能与慢性小管间质病变相关。
二、临床表现
- 典型症状:肾区叩击痛、腰痛、血尿、尿频/尿急/尿痛、高热、寒战等感染症状。
- 严重并发症:急性肾功能衰竭、脓毒血症、休克、尿毒症,甚至死亡。
- 分型特点:
- 急性型:起病急骤,伴高热、肉眼血尿、肾绞痛,可快速进展至肾衰竭。
- 慢性型:隐匿起病,表现为多尿、夜尿、乏力,最终可能发展为慢性肾衰竭。
- 亚急性型:症状较轻,病程可达数周至数月,可能引发慢性肾衰竭。
三、诊断与检查
- 实验室检查:尿液中检出菌尿或坏死组织碎片。
- 影像学检查:X线或CT显示肾乳头环状阴影、缺损、钙化,或肾影缩小。
四、治疗与管理
- 核心原则:控制原发病(如抗感染、降糖、戒酒)。
- 药物治疗:抗生素(如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改善肾脏血流的药物(如前列腺素E1)。
- 预后:积极治疗可较好控制,但未及时干预可能导致尿毒症或肾衰竭。
五、高危人群
- 40岁以上女性、有慢性肾小管疾病或肾脏病家族史者、长期服用肾毒性药物者。
六、与其他疾病的关系
- 肾髓质坏死是肾炎的表现之一,而非前兆,常由尿路梗阻、糖尿病肾病等引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