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遗传性果糖不耐受属于遗传性疾病,无法彻底治愈,但通过科学的饮食管理和对症治疗可有效控制症状,改善患儿生活质量。以下是具体治疗和管理要点:
一、疾病特点
- 病因:由基因突变导致肝脏缺乏特定酶类(如醛缩酶B),无法代谢果糖,引发代谢紊乱及肝损伤。
- 症状:急性期可能出现腹痛、呕吐、低血糖;长期未控制可导致肝功能衰竭、脑水肿等严重并发症。
二、核心治疗措施
-
严格饮食控制
- 避免摄入:含果糖、蔗糖、山梨醇的食物(如水果、蜂蜜、果汁、糖果)及含此类成分的药品。
- 替代方案:使用低果糖配方奶粉,补充维生素C等必需营养素。
- 长期管理:需终身限制果糖摄入,成年后症状可能减轻,但仍需谨慎饮食。
-
药物治疗
- 急性发作期:静脉注射葡萄糖纠正低血糖,使用护肝药物(如水飞蓟宾胶囊、复方甘草酸苷片)缓解肝损伤。
- 对症处理:如抽搐时应用镇静剂(如地西泮),严重出血倾向需输血或补充凝血因子。
-
重症及并发症处理
- 肝功能衰竭:需静脉营养支持、纠正电解质紊乱,必要时评估肝移植。
- 定期监测:包括肝功能、血液果糖水平及生长发育评估,早期发现异常。
三、家庭护理建议
- 饮食监督:家长需仔细阅读食品成分表,避免隐形果糖来源(如调味剂、加工食品)。
- 紧急预案:随身携带医疗警示卡,急性症状(如呕吐、意识模糊)时立即就医。
- 心理支持:帮助患儿适应饮食限制,避免社交孤立,必要时咨询营养师制定个性化食谱。
总结
尽管该病无法根治,但通过早期诊断、严格饮食管理及对症治疗,多数患儿可维持正常生活,显著降低并发症风险。家长需与医疗团队密切配合,确保长期规范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