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中后期
白银成为中国主要流通货币的时间需要从货币化进程和官方制度两个维度综合分析:
一、货币化进程的起点
-
早期使用阶段
白银作为货币的使用可追溯至公元前3000年的古埃及法典,但当时主要作为贵金属储备或礼制用品,并非日常流通货币。 中国境内白银的货币化起步较晚,东汉时期已有用银赏赐的记载,但未成为主流货币。
-
唐宋时期的发展
- 民间流通 :唐宋时期白银在民间已出现零星交易,但官方尚未将其确立为法定货币。 - 官方尝试 :北宋发行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而元朝开始铸造银币(如元宝),但白银仍以贵金属形式存在,未完全取代铜钱。
二、成为主要流通货币的转折点
-
明朝中后期的关键变革
- 官方强制推行 :明初禁止金银流通,但民间需求持续增长。永乐年间禁令加强,至正统元年(1436年)开始允许江南地区以银两征收田赋,标志着白银在官方税收中的正式认可。 - 经济基础 :大航海时代后,大量美洲白银通过贸易流入中国,加之国内商品经济繁荣(如瓷器、丝绸出口),白银逐渐取代铜钱成为大额交易和长途贸易的主要货币。 - 制度完善 :1567年推行“一条鞭法”,将税收、徭役等以白银缴纳,进一步巩固了白银的流通地位,使其成为法定货币。
三、总结
白银在中国成为主要流通货币的时间是 明朝中后期 (约15世纪中叶)。这一过程经历了从民间零星使用到官方强制推行,再到经济基础和制度保障的逐步成熟。此前,中国货币体系以铜钱为核心,白银主要作为贵金属辅助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