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定义与结构
结肠憩室是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通过肌层薄弱处向外突出的囊状物,多发生于乙状结肠和降结肠。真性憩室包含肠壁全层,假性憩室则无肌层,主要由后天因素(如低纤维饮食、便秘)导致。
2. 病因
- 饮食因素:低纤维、高蛋白饮食是主要诱因,长期便秘会增加肠腔压力,促使憩室形成。
- 年龄与解剖:随年龄增长,结肠壁弹性下降,肌层薄弱处更易形成憩室。
- 遗传与疾病:部分患者有家族史,肥胖、吸烟、炎症性肠病等也可能增加风险。
3. 症状
- 无症状(约80%):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仅在检查时偶然发现。
- 常见症状:偶发腹痛、便秘或腹泻,可能与伴随的胃肠动力疾病相关。
- 急性憩室炎:表现为左下腹疼痛(可放射至耻骨或全腹)、发热、恶心呕吐,排便后疼痛可能缓解。
- 并发症:如脓肿、腹膜炎、瘘管形成或肠梗阻,症状更严重,需紧急处理。
4. 诊断
- 影像学检查:CT扫描是首选,可明确憩室位置及并发症(如脓肿)。
- 内镜检查:需谨慎,急性期可能诱发穿孔。
5. 治疗
- 无症状者:无需治疗,建议高纤维饮食、多饮水以预防发作。
- 急性憩室炎:
- 轻症:禁食、抗生素(如喹诺酮类)及补液,多数可缓解。
- 重症:如脓肿、穿孔或大出血,需手术切除病变肠段。
- 预防复发:长期高纤维饮食、规律运动、避免久坐及刺激性食物。
6. 高风险人群
- 老年人(60岁以上发病率超30%)。
- 长期便秘、肥胖、吸烟者。
若出现持续腹痛、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排查结肠憩室炎,避免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