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迁延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种慢性肾小球疾病,其病程通常持续6个月至1年以上,主要表现为持续性蛋白尿和/或镜下血尿,但通常不伴有肾功能损害或高血压。以下是对该疾病的详细解析:
1. 定义与概述
小儿迁延性肾小球肾炎是指病程迁延超过6个月至1年的肾小球肾炎,其特征是:
- 持续性蛋白尿和/或镜下血尿;
- 不伴高血压、肾功能不全或贫血;
- 病理改变多为非特异的局灶性肾炎或系膜增生性肾炎。
该疾病在儿童中较为常见,但具体的患病率尚无确切数据。
2.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
- 感染:细菌或病毒反复感染是常见病因,尤其是链球菌感染后引发的免疫复合物肾炎。
- 急性肾小球肾炎未治愈:部分患儿因急性肾小球肾炎未得到彻底治疗,导致病情迁延。
- 免疫力低下:早产儿或免疫力较低的孩子更容易患病。
- 不良生活习惯:如憋尿、过度劳累等也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发病机制:
- 病理变化多为轻微的局灶性肾炎或系膜增生性肾炎;
- 少数严重病例可表现为膜性或膜增生性肾炎。
3. 临床表现
- 主要症状:
- 持续性或间歇性蛋白尿、镜下血尿;
- 部分患者可伴有眼睑或下肢轻微水肿;
- 症状常在劳累或感染后加重。
- 其他表现:
- 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仅在尿检中发现异常;
- 偶有肉眼血尿。
4. 诊断方法
- 尿常规检查:显示红细胞(+~++)和蛋白(+~++),偶见颗粒管型。
- 肾功能检查:评估肾功能是否正常。
- 影像学检查:如肾脏超声、静脉肾盂造影等,用于评估肾脏结构。
- 肾活检:必要时进行,以明确病理类型和严重程度。
1981年我国儿科肾脏疾病科研协作组制定了诊断标准:
- 有明确急性肾炎病史,镜下血尿和/或蛋白尿迁延1年以上,不伴肾功能不全或高血压;
- 无明确急性肾炎病史,持续性血尿和蛋白尿,临床观察半年以上,不伴肾功能不全或高血压。
5. 治疗方法
- 预防感染:积极治疗反复发作的感染病灶,如龋齿、慢性扁桃腺炎等。
- 避免劳累:合理安排生活,避免过度劳累。
- 药物治疗:需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个体化治疗,包括抗感染、调节免疫等。
- 定期随访:监测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6. 预后与预防
预后:
- 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病情稳定;
- 少数患者可能发展为慢性肾小球肾炎,预后较差。
预防措施:
- 积极防治链球菌感染;
- 加强锻炼,增强免疫力;
-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憋尿和过度劳累;
- 定期进行尿常规检查,及时发现异常。
小儿迁延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种慢性疾病,需长期监测和管理。家长应密切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并关注孩子的健康状况,以减少病情恶化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