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包炎是一种心包膜(心脏周围的薄膜)长期炎症的疾病,通常持续超过3个月。它可能单独存在,也可能作为全身性疾病的一部分。慢性心包炎多由急性心包炎演变而来,其病因复杂多样,包括感染(如结核菌、病毒、真菌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肿瘤、放射治疗、心脏手术后遗症等。
慢性心包炎的主要病理变化包括心包积液、心包增厚、纤维化及瘢痕形成,这些变化会限制心脏的舒张和收缩功能,导致心脏泵血能力下降。根据病变特点,慢性心包炎可分为非缩窄性和缩窄性两种类型。非缩窄性慢性心包炎主要表现为心包积液和纤维化,而缩窄性慢性心包炎则因瘢痕组织广泛粘连和钙化,导致心脏舒张受限,严重时可引发右心衰竭。
慢性心包炎的症状因人而异,但常见的表现包括胸痛、呼吸困难、乏力、下肢水肿等。胸痛通常位于胸骨后或左侧胸部,可能伴有放射痛;呼吸困难则与心包积液或增厚导致的心脏舒张受限有关。患者还可能出现全身症状如消瘦、纳差、乏力等。
诊断慢性心包炎需要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如超声心动图、CT或MRI)。实验室检查可评估心包积液的性质,进一步明确病因。治疗方面,药物治疗包括抗生素(针对感染)、非甾体抗炎药(减轻炎症)、糖皮质激素(抑制免疫反应)等;必要时可进行心包穿刺术或心包切除术以引流积液或解除纤维瘢痕对心脏的压迫。
慢性心包炎是一种复杂且可能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疾病,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以避免长期并发症如心功能不全或右心衰竭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