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内膜炎是一种由病原微生物直接侵袭心内膜而引起的炎症性疾病,常累及心脏瓣膜,也可能波及室间隔缺损、心内壁内膜等部位。以下从定义、病因、症状、诊断方法及治疗方法五个方面为您详细介绍:
1. 定义
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是指病原微生物感染心内膜,导致局部炎症和损伤的疾病。它通常分为急性和亚急性两种类型:
- 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炎症较重,常伴随溃疡形成,因此也被称为溃疡性心内膜炎。
-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炎症发展较慢,多发生在已有器质性心脏病的基础上。
2. 病因
心内膜炎的发病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 病原微生物感染: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草绿色链球菌)和真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这些病原体通过血液循环侵入心内膜。
- 心瓣膜异常:如瓣膜病变、室间隔缺损等,为病原微生物的寄居和繁殖提供了条件。
- 机体防御功能下降:如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化疗药物等,会削弱机体对感染的抵抗力。
- 侵入性操作:未严格消毒的手术、静脉注射等也可能引发感染。
3. 症状
心内膜炎的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症状包括:
- 发热:几乎所有患者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常伴随寒战、四肢无力等。
- 心脏杂音:由于瓣膜损伤,可能出现新的或增强的心脏杂音。
- 栓塞症状:如皮肤出现紫红色小结节(Osler结节)、脑动脉栓塞导致的头痛、偏瘫等。
- 其他表现:如呼吸困难、心慌、精神不振等。
4. 诊断方法
心内膜炎的诊断主要依赖以下方法:
- 血培养:这是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金标准,阳性率高达95%以上。在未使用抗生素的情况下,早期采集血样尤为重要。
- 超声心动图:经胸或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可发现瓣膜赘生物、瓣周并发症等特征性病变,有助于确诊。
5. 治疗方法
心内膜炎的治疗分为内科和外科两种方式:
- 内科治疗:
- 抗生素治疗:是主要治疗方法,原则为早期、足量、足疗程、联合用药。常用药物包括青霉素、庆大霉素、奈夫西林等,具体选择需根据血培养结果调整。
- 支持治疗:包括营养支持、纠正贫血等。
- 外科治疗:
- 适用于瓣膜严重损伤(如穿孔、破裂)或内科治疗无效的患者。
- 手术包括瓣膜置换、修补以及自体瓣膜移植等。
6. 预防措施
- 保持口腔卫生:定期洗牙,避免牙周感染。
- 避免高风险操作:如静脉注射、不洁手术等。
- 及时治疗感染:积极治疗口腔、皮肤、泌尿道等感染病灶。
- 高风险人群预防用药:如拔牙前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总结
心内膜炎是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早期诊断和治疗是关键。若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心脏杂音或栓塞症状,应及时就医。预防方面,应注重口腔卫生和感染控制,避免高风险操作,以降低发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