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耳膜迷路积水又称耳性眩晕综合征、梅尼埃病等,是指内耳的膜迷路内积聚了过多的液体,导致内耳功能紊乱和平衡障碍。以下是关于它的详细介绍:
-
病因
- 内淋巴产生和吸收失衡:内耳的内淋巴液的产生主要依靠耳蜗血管纹和前庭暗细胞分泌,而内淋巴液的吸收则主要依靠内淋巴囊。当任何原因导致这种产生和吸收平衡被打破,就可能出现内淋巴液积存过多,引发膜迷路积水。例如,内淋巴管机械阻塞或内淋巴内吸收障碍,都会引起内淋巴液的积聚。
- 免疫反应:近年来大量研究证实,内耳能够接受抗原刺激并产生免疫应答,抗原抗体反应能导致毛细血管扩张,体液渗入膜迷路,加上血管纹等分泌亢进,可产生内淋巴液过多,引起膜迷路积水。
- 内耳缺血学说:由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可导致内耳小血管痉挛,内耳及内淋巴囊缺血,引起组织缺氧、代谢紊乱、内淋巴液理化特性改变,使得膜迷路和内淋巴处于高渗状态,液体移入,从而形成积水。内耳小血管痉挛还会导致毛细血管通透力增加,渗出增多,也可引起膜迷路积水。
- 遗传与多因素:部分患者有家族史,但目前尚无明确的遗传方式。劳累、精神紧张及情绪波动、生活事件不良、天气或季节变化等因素也可能诱发本病。
-
症状
- 眩晕:多为突发性旋转性眩晕,眩晕多呈突发性旋转性,易反复,间歇期长短不定,发作时患者常神志清醒,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汗、血压下降等自主神经反射症状。
- 听力下降:一般为单侧性持续性和波动性听力减退,早期常不被注意,随着病情的发展听力损失逐渐加重,可出现重听现象,即复听,疾病早期低频听力首先受到影响,间歇期好转。
- 耳鸣:初为持续性低音调吹风声或流水声,后转为高音调蝉鸣声、哨声或汽笛声,耳鸣在眩晕发作时加剧,间歇期自然可减轻,但常不消失。
- 耳胀满感:发作期患侧耳内或头部有胀满、沉重或压迫感,有时感耳周灼痛。
-
诊断方法
-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眩晕发作情况、听力变化、耳鸣特征、耳部胀满感等典型症状,以及是否存在上述可能的诱因和相关家族史。
- 体格检查:包括外耳道检查、鼓膜检查、音叉试验、纯音测听等,以了解耳部的一般情况和听力状况。
- 前庭功能检查:如眼震电图、平衡台检查等,可帮助评估前庭系统的功能状态,对诊断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 影像学检查:虽然一般的 CT 和 MRI 对于膜迷路积水的直接诊断价值有限,但可用于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脑部或内耳疾病,如肿瘤、炎症等。
-
治疗方法
- 保守治疗
- 调节自主神经功能:常用镇静剂如地西泮(安定)、谷维素等,可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 改善微循环:使用血管扩张药如烟酸、山莨菪碱等,可增加内耳的血液供应,改善内耳微循环,有助于减轻膜迷路积水。
- 利尿脱水:通过使用甘露醇、双氢克尿噻等药物,促进体内多余水分的排出,降低内耳的压力,减轻积水。
- 其他:维生素类药物如维生素 B₁、B₆、B₁₂等可营养神经;ATP 等能量合剂可提供能量支持,促进内耳功能的恢复。
- 手术治疗:对于眩晕发作频繁、剧烈,保守治疗无效,且耳鸣和耳聋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包括内淋巴引流术、迷路破坏术、耳蜗和前庭神经部分或完全切除术等,但手术具有一定的破坏性,需谨慎选择。
- 保守治疗
内耳膜迷路积水是一种复杂的内耳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治疗上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以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