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红细胞体病的病因涉及多因素作用,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病原体特征
附红细胞体属于支原体属或立克次氏体目(分类尚未完全明确),为无细胞壁的原核生物,形态多样(如环状、哑铃状等),可附着于红细胞表面或游离于血浆中,通过二分裂、出芽等方式增殖。其感染机制包括破坏红细胞膜结构,导致细胞肿胀、破裂及溶血。
二、传播途径
- 媒介传播:主要通过吸血昆虫(如蜱、蚊、虻、虱等)叮咬传播。
- 接触传播:包括血液、唾液、粪便等接触感染。
- 垂直传播:母体可通过胎盘传染胎儿。
三、宿主因素
- 免疫状态:免疫功能低下者(如儿童、老人、孕妇)更易发病,感染红细胞比例超过30%时出现症状。
- 宿主范围:可感染人类及多种动物(牛、羊、猪、犬等),具有人畜共患特性。
- 继发因素:营养不良、寄生虫感染或慢性疾病可加重病情。
四、环境因素
高温、高湿环境利于媒介昆虫繁殖,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发病率较高,但近年非季节性病例也有报道。
五、致病机制
病原体通过纤丝结合红细胞膜,改变膜通透性,导致红细胞变形性下降,最终被单核吞噬系统破坏或直接溶血;同时可抑制宿主免疫应答,加重贫血及器官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