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茨海默病性痴呆是一种以神经退行性病变为核心特征的痴呆症,其定义及特点如下:
一、定义与核心特征
- 疾病性质
属于隐袭起病、持续进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与大脑神经元退化相关,表现为脑皮质萎缩、神经原纤维缠结及老年斑形成。 - 核心症状
- 认知功能减退:记忆障碍(尤其是近期记忆)、注意力不集中、判断力下降等;
- 功能障碍:失语(语言能力丧失)、失用(执行动作困难)、失认(无法识别物体或人)、视空间技能损害(如迷路);
- 行为与人格改变:情绪异常、行为紊乱(如攻击性行为)、人格改变及综合处事能力下降。
二、类型与发病机制
- 临床分型
- 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性痴呆: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
- 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性痴呆:占多数病例,无明确家族史。
- 病理机制
- 目前主流学说认为,β淀粉样蛋白在大脑内异常沉积形成斑块,导致神经元损伤和突触功能丧失;
- 神经元大量死亡脱失引发脑重量减轻、体积缩小,最终导致认知功能全面衰退。
三、诊断与预后
- 诊断依据
- 临床表现:持续数月至数年的记忆减退、认知障碍,且影响日常生活;
- 辅助检查:需排除其他疾病(如血管性痴呆)后确诊。
- 预后与管理
- 不可治愈性:目前尚无根治手段,但早期规范治疗(药物、心理干预、生活方式调整)可延缓病情进展;
- 病程结局:随病情加重,患者可能丧失自理能力,需长期照护。
阿尔茨海默病性痴呆在全球65岁以上人群中的患病率约为5%-7%,是老年期最常见的痴呆类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