脐炎是由细菌入侵脐部引发的炎症性疾病,其核心特征和临床特点如下:
一、疾病本质
- 感染性质
属于细菌感染性疾病,常见致病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溶血性链球菌等。 - 发病机制
细菌通过断脐操作不当、脐部护理不洁或皮肤破损侵入并繁殖,导致局部或全身性炎症反应。
二、临床表现
- 急性脐炎
- 新生儿:脐带脱落后伤口延迟愈合,伴脐轮红肿、脓性分泌物;严重时出现脐周红肿变硬、渗液带臭味,可能引发腹膜炎、败血症,表现为发热、拒乳、肝脾肿大等。
- 成人:脐窝或环脐部疼痛、充血、水肿,分泌物呈浆液性或脓性,可伴发热和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 慢性脐炎
脐窝持续湿润肿胀,渗出物带臭味,可能含脓性或血性分泌物,易反复发作。
三、治疗与预后
- 治疗原则
- 局部处理:使用碘伏、过氧化氢或生理盐水清洁消毒,配合红霉素软膏等外用抗生素。
- 全身治疗:严重感染时需静脉注射抗生素,慢性病例可能需要外科清创。
- 预后特点
早期规范治疗可快速治愈;延误治疗可能发展为慢性炎症或全身感染,甚至危及生命。
四、预防措施
- 保持脐部清洁干燥,每日消毒直至脐带脱落完全愈合。
- 避免尿液、汗液污染脐部,新生儿需注意尿布包裹方式。
- 处理脐带时严格消毒器械,防止操作污染。
脐炎虽以新生儿高发,但成人亦可因卫生习惯不良或局部损伤发病。及时识别症状并规范处理是避免感染扩散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