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大疱是肺部的一种解剖结构异常病变,其核心特征和相关知识如下:
一、定义与形成机制
-
基本定义
肺大疱(肺大泡)是指多个肺泡因肺泡壁破裂相互融合形成的含气囊腔,直径通常超过1cm。这类囊腔壁薄且缺乏正常肺组织功能,无法参与气体交换。 -
形成原因
- 先天性因素:婴幼儿肺泡发育异常,支气管软骨发育不全导致单向活瓣形成,气体滞留引发肺泡扩张破裂。
- 后天性因素:
- 慢性炎症(如肺炎、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导致小支气管狭窄或阻塞,形成活瓣效应,肺泡内压力升高。
- 肺气肿患者肺组织破坏,肺泡结构异常融合。
- 吸烟、粉尘暴露等长期刺激加速肺泡损伤。
二、临床表现
-
无症状表现
小的肺大疱(直径<5cm)通常无症状,多在体检时通过胸部CT或X线发现。 -
有症状表现
- 体积较大或数量多:压迫周围肺组织,导致胸闷、活动后气短。
- 破裂风险:靠近胸膜的肺大疱破裂可引发自发性气胸,表现为突发胸痛、呼吸困难,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 继发感染:合并感染时出现发热、咳嗽、脓痰。
三、诊断与治疗
-
诊断方法
- 影像学检查:胸部CT是首选,可清晰显示囊腔大小、位置及数量。
- 症状结合病史:如反复气胸、慢性咳嗽等。
-
治疗原则
- 无症状小肺大疱:无需特殊治疗,定期随访即可。
- 手术适应症:
- 巨大肺大疱(占据胸腔1/3以上)压迫正常肺组织。
- 反复自发性气胸或感染。
- 手术方式:胸腔镜微创手术切除,创伤小、恢复快。
四、注意事项
- 日常防护:避免剧烈运动、用力屏气,减少气胸风险。
- 原发病控制:如戒烟、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延缓病情进展。
若发现肺大疱,建议结合症状和影像学结果,由呼吸科或胸外科医生评估是否需要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