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狼疮(drug-induced lupus,DIL)是一种由服用某些药物诱发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相似,但病因明确且具有可逆性。以下是关键信息总结:
定义与病因
药物性狼疮由特定药物触发,常见诱因包括:
- 高危药物:肼屈嗪、普鲁卡因胺、异烟肼、青霉胺、米诺环素等。
- 其他可能药物:氯丙嗪、卡马西平、干扰素、TNF-α拮抗剂(如英夫利西单抗)等。
临床表现
- 常见症状:
- 发热(40%-50%患者)、关节痛(80%-95%)、肌肉痛、皮疹(如环形红斑)。
- 浆膜炎(胸膜炎、心包炎)及内脏受累(如肺、肝、肾脏)较少见。
- 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区别:
- 药物性狼疮较少出现面部蝶形红斑、光过敏、口腔溃疡、脱发及严重肾脏/神经系统损害。
- 抗核抗体(ANA)和抗组蛋白抗体(抗H2A-H2B-DNA复合物)阳性率高,而抗双链DNA抗体(抗dsDNA)多呈阴性。
诊断标准
- 核心依据:用药史、典型症状及实验室检查(ANA/抗组蛋白抗体阳性)。
- 排除条件:需排除原发性SLE,且停药后症状可缓解。
治疗与预后
- 首要措施:立即停用可疑药物。
- 对症治疗:轻症患者无需特殊治疗;症状明显者可短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或小剂量糖皮质激素。
- 预后:多数患者停药后数周至数月内痊愈,抗体转阴;极少数可能进展为慢性疾病。
注意事项
- 高危人群:长期使用相关药物者(如高血压、结核病患者)需定期监测。
- 预防:避免使用已知诱因药物,尤其有自身免疫病家族史者。
若出现疑似症状,建议及时就医并告知用药史,以便准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