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药物治疗需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选择,以下为常用且效果较优的药物方案:
一、首选药物
-
螺内酯
- 作用机制:作为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直接阻断醛固酮对肾脏的作用,纠正低钾血症和高血压。
- 剂量:初始剂量25-50mg/天,根据血压和血钾水平逐渐增至100-400mg/天。
- 注意事项:长期使用可能导致男性乳腺发育、性欲减退等副作用,需定期监测血钾和肾功能。
-
依普利酮
- 优势:选择性更高的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副作用较螺内酯更少,适合长期使用。
- 剂量:通常25-50mg/天,分1-2次口服。
二、替代药物(螺内酯不耐受时)
- 阿米洛利/氨苯蝶啶:通过抑制肾小管钠通道间接减少醛固酮作用,适用于无法耐受螺内酯的患者,推荐剂量5-20mg/天(阿米洛利)或分次口服(氨苯蝶啶)。
三、辅助降压药物
-
钙通道阻滞剂(如硝苯地平、氨氯地平)
- 抑制醛固酮分泌及血管收缩,改善血压和电解质紊乱。
-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如卡托普利、依那普利)
- 减少醛固酮生成,尤其适用于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四、联合用药策略
- 单药疗效不足时,可联合螺内酯与钙通道阻滞剂或ACEI,以增强降压效果。
五、注意事项
- 监测指标:定期复查血钾、血压及肾功能,避免高钾血症。
- 生活方式:低盐饮食(每日≤3g)、补钾(如香蕉、菠菜)及适度运动辅助治疗。
- 手术评估:若药物控制不佳或存在单侧肾上腺腺瘤,需考虑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
螺内酯或依普利酮联合辅助降压药是多数患者的首选方案,具体用药需在医生指导下根据个体差异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