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息肉是突出于结肠黏膜表面的隆起性病变,通常表现为肠壁上的赘生物,形态多样(如黄豆状、蘑菇状或菜花状),本质上是肠上皮细胞的异常增生。以下是关键信息总结:
基本特征
- 分类
- 非肿瘤性息肉:包括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等,通常无癌变风险。
- 肿瘤性息肉:如腺瘤性息肉、家族性结肠腺瘤样息肉,具有潜在癌变风险,尤其是腺瘤型息肉被认为是结直肠癌的前期病变。
- 常见部位:好发于乙状结肠及直肠,可单发或多发,大小不等。
病因与诱因
- 遗传因素:部分与家族遗传或基因突变相关(如抑癌基因缺陷)。
- 生活习惯:高脂肪/低纤维饮食、吸烟、酗酒、肥胖、缺乏运动等可能增加发病风险。
- 其他因素:长期炎症刺激、年龄增长(发病率随年龄上升)、胚胎发育异常(幼年性息肉病)等。
症状表现
- 无症状:约半数患者无明显症状。
- 典型症状:包括腹部不适、腹泻、便秘、便血、黏液便、里急后重感(排便不尽感)等,长期便血可能导致贫血。
诊断与治疗
- 诊断:主要通过内镜检查发现肠壁隆起性病变,结合组织病理活检确诊。
- 治疗:
- 内镜下切除:多数息肉可通过内镜切除,创伤小且恢复快。
- 肠段切除:适用于体积过大、疑似癌变或无法内镜处理的病例。
- 辅助措施:调整饮食结构、增加纤维素摄入、戒烟限酒等可降低复发风险。
预后
- 多数息肉为良性,及时切除后预后良好,但腺瘤性息肉需定期随访以防癌变。
- 家族性息肉病或遗传性息肉可能反复生长,需长期监测。
注:以上内容综合了不同研究对结肠息肉的描述,具体诊疗需结合临床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