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诊断依据
-
临床表现
- 反复无痛性便血:最常见症状,可伴有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感。
- 贫血表现:长期出血可导致面色苍白、乏力等贫血症状。
- 肠梗阻或肠套叠:较大血管瘤可能引发腹痛、呕吐等肠梗阻表现,或肛门脱出肿物。
-
体格检查
- 肛门指诊:可触及柔软、边界不清的肿块,排便时可能脱出肛门外。
- 腹部触诊:部分患者可触及腹部肿块或压痛。
-
实验室检查
- 血常规:提示贫血(血红蛋白降低)。
- 凝血功能:可能显示血小板减少、凝血因子降低等凝血障碍。
- 便常规+潜血:确认消化道出血。
-
影像学检查
- 结肠镜检查:直接观察黏膜下暗红色或紫色肿物,表面呈结节状或息肉样,是诊断的关键手段。
- 气钡双重造影:显示肠腔充盈缺损或均匀狭窄,静脉扩张呈扇贝样改变。
- 腹部CT/MRI:可评估病变范围、肠壁增厚及静脉石等特征,MRI对直肠血管瘤的诊断特异性较高。
- 选择性动脉造影:发现异常血管团或充盈缺损,明确血管瘤位置及血供情况。
-
病理检查
- 组织活检:结肠镜下取活检可确诊,但需谨慎操作以避免大出血。
二、鉴别诊断
需与以下疾病区分:
- 肠道血管畸形:无肠梗阻、肠套叠等表现,内镜及血管造影可鉴别。
- 急性出血坏死性小肠炎:多累及空肠,病程短且伴发热。
- 小肠恶性淋巴瘤:常伴消瘦、发热,CT显示肠壁增厚伴强化。
三、诊断流程
- 初步筛查:根据症状(如便血、贫血)及体征(腹部肿块)选择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
- 确诊:结肠镜结合病理检查为金标准,必要时辅以血管造影或CT/MRI。
- 排除其他疾病:通过影像学特征及病理结果鉴别相似病症。
若怀疑肠血管瘤,建议尽早就诊消化内科或普外科,完善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并制定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