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心诊断依据
-
临床症状
- 黄疸:患者常表现为严重且持续加重的黄疸,皮肤、巩膜黄染明显。
- 皮肤瘙痒:伴随黄疸出现,程度剧烈,夜间加重,皮肤可见抓痕。
- 其他症状: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肝脾肿大、脂肪泻(粪便恶臭、颜色浅淡)、鼻出血、骨龄延迟、佝偻病等。
-
实验室检查
- 肝功能异常:血清总胆红素显著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胆汁酸水平明显增高;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GGT)可能升高;转氨酶(ALT/AST)可轻度至中度升高。
- 凝血功能异常: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提示肝功能受损。
- 其他指标:血清白蛋白降低、胆固醇异常、尿胆红素阳性。
-
影像学检查
- 腹部超声/CT/MRI:用于排除胆管梗阻或其他肝脏病变,可能显示肝脏肿大、胆管扩张或结构异常。
-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无创评估胆道系统梗阻情况。
-
基因检测
- 基因测序:检测ATP8B1、ABCB11等基因突变是确诊的关键依据,尤其适用于家族性病例或实验室检查不典型时。
-
肝活检
- 组织病理学检查:观察肝细胞气球样变性、胆小管损伤及胆汁淤积等特征性改变,辅助确诊。
二、诊断流程建议
- 初步筛查:根据黄疸、瘙痒等症状及家族史,进行肝功能、胆汁酸检测。
- 影像学评估:通过超声或MRCP排除胆道梗阻性疾病。
- 基因检测:若高度怀疑遗传性胆汁淤积,需进行ATP8B1等基因检测。
- 肝活检:必要时结合病理结果明确诊断。
三、鉴别诊断
需与以下疾病区分:
-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通过血常规排除贫血及溶血指标异常。
- 其他胆汁淤积性肝病(如胆道闭锁):影像学及基因检测可辅助鉴别。
四、注意事项
- 早期干预:该病进展迅速,需在症状出现时立即就医,避免肝功能衰竭。
- 多学科协作:综合儿科、消化科、肝病科及遗传科意见制定治疗方案。
建议患者及时至正规医院就诊,通过系统检查明确诊断并制定个体化治疗计划。